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什么的影响等单选_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什么的影响
1.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2.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包括()
3.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
4.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暖可能使我国北方地区少量的降水增加,但可能抵不上蒸发消耗,严重的缺水形势将难以缓解,北方旱灾仍在继续波动扩大,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因而将增大荒漠化的趋势。全球变暖使海洋热膨胀和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和生态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据估算,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气候变暖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将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气候变暖,还将导致病虫害增加。农业的化肥、农药施用量将增大,投入增加。
3、加剧其他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是不难发现的:热浪冲击频繁加重可致死亡率及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脏、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加;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极端气候,如干旱、水灾、暴风雨等,使死亡率、伤残率及传染病疾病率上升,并增加社会心理压力。
扩展资料: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
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百度百科-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和陆地构成的复杂系统。气候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均能相互作用。比如海洋表面的温度分布是大气环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又能驱动海洋的上层环流,大气能够输运水汽,从而影响陆地的植被分布和表面径流状况,而植被的覆盖情况又能反过来影响地表的辐射收支,进而影响大气的温度场分布。
尽管气候系统是如此的复杂,但通过气候学、大气科学、海洋学等各个领域内专家的努力,我们对于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已经基本了解。这些因素,按照人类对其的贡献,可以分为2大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①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太阳辐射。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忽略地热的作用),其辐射强度的变化对于气候系统有很强的作用。但是由于对于太阳辐射的观测历史较短,人们大多是用历史记录中的黑子大爆发来估计辐射的强弱。太阳辐射的变化曾被用来解释欧洲历史上的小冰河期。
②地球轨道的变化。因为地球公转轨道和自转状态的变化,也能导致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和分布的变化。并且对应这几个量,古气候的资料也发现了对应的气候周期。相应的理论称之为“米兰科维奇理论”。
③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是由很多的板块组成的,而且板块是运动的。板块的运动会改变海陆的分布,从而改变地球表面辐射的分布,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会引起气候的变化。因为板块运动的速度非常非常慢,这种影响的尺度应该是百万年级的。
(2)人为因素:
①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在空气中含量的变化通过温室效应可以导致大气温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再通过各种反馈过程,从而引起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甲烷和氟利昂。
②气溶胶。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还会排放大量的气溶胶,比如烟尘、硫化物等等。气溶胶对于气候的作用主要有2种:1)直接影响太阳辐射;2)形成云影响太阳辐射。因为云对于辐射的影响比较复杂,所以对其第二种作用的估计还不是很准确。有报告显示人类排放的气溶胶对气候的整体作用是降低温度,也就是说,空气污染反而缓解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如果我们将来把污染治理好了,就相当于又对全球变暖作出“贡献”了。
地表状况的改变对气候有影响③地表状况的改变。地表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度,因此也会对气候有相应的影响。
当这些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发生变化之后,气候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就开始起作用。这些反馈机制主要包括对地球辐射、水蒸气、冰、云和大气海洋环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就导致了我们看到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使珊瑚岛礁被破坏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使鱼类的多样性锐减
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的身体健康。据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2个,①极端天气的增多,②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以负面为主。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山体滑坡。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与公众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气候变化对玉米也有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3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包括()
气候变化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
如冰川退缩、冻土层融化、海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干旱、森林火灾和物种灭绝、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的影响是跨越国界的,对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都构成威胁。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泛指各种时间尺度气候状态的变化。范围从最长的几十亿年到最短的年际变化。
气候变化可分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现代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尺度约104~108年,主要根据动、植物化石及各种遗迹间接研究。据考证其间经历过几次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变化的过程。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尺度约102~103年,这时期已有人类出现,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记录、动植物群的变化、树木年轮分析等手段研究。其间经历过温暖期与寒冷期、干期与湿期的交替变化过程,全球不同地区既有同步变化,又有反向变化;
现代气候变化的尺度100~101年,一般认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北半球广大地区气候回暖,尤其是北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显著,而南半球变化不大,到1940年前后变暖现象达到高峰,以后即开始变冷。
根据科学家的共识,气候变化90%的责任来自于人类。在过去的百来年里,人们的生活能源基本上都来源于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然而这些燃料在为我们提供能量的过程中会排放温室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元凶。
所以说,人类过度依赖化石燃料,不注重处理工业废气等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包括气温、水的不足、疾病传播的增多等。
1、气温。
气温升高将导致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极大危害。极端天气和气候,气候变化将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的增加,如干旱、洪水、台风、暴雨等,这些可能对农业、水、交通等产生负面影响。
2、水的不足。
气候变化将导致干旱和水的匮乏,这将会影响到大量的人口和动植物的生存。气候变化将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改变,可能会引起大量物种的消失,对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3、疾病传播的增多。
气候变化将导致不同的传染病传播出现变化,对公共卫生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气温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害虫数量激增,从而增加传染病的传播。这些风险将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巨大的影响,必须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介绍:
气候变化指的是地球物理系统中的气候因素长期变化,包括天气、气温、降水、风力、海洋表面温度等,这些变化部分由人类活动引起,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多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并且具有极高的复杂性。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世界各国均不断在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并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如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具体表现为:极端天气现象、干旱化、化石燃料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全球需要积极行动。?
主要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包括:
人类活动:如工业化、城市化、交通运输、林地开垦、牧畜业和化石燃料的使用等,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影响着气候变化。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有机物质的分解等自然因素也能引起气候变化。
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气候变化会影响物种的分布和丰度。随着气候的改变,生物会寻找新的栖息地,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这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或数量减少,也可能导致其他物种的扩张和繁殖。这种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会影响物种的繁殖和生长。气候条件对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都会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繁殖能力。对于动物来说,气候条件也会影响其繁殖时间和生育数量。如果气候变化导致这些条件的不利变化,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物种的迁徙。许多物种都有迁徙的习性,以适应季节性的气候变化。然而,如果气候变化导致季节性变化的不稳定,可能会影响这些物种的迁徙路线和时间,从而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物种的分布、丰度、繁殖和迁徙等方面。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取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保护生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遗传的总和,包括所有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携带的基因。它是我们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和水源、减缓气候变化、提供食物和药物等。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个体内遗传物质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括森林、草原、湖泊、河流等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取积极措施来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
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取积极措施来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为我们的地球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做出贡献。
摘 要: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以及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生活和健康。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因此,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人类健康;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这些变化周期并不是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尘暴、城市暴雨沥涝灾害、雷电灾害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系统,给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而人类健康状况水平是国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水准以及公共水平的综合反映。
一 关于全球变暖的问题
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
2001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发表了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从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升温0.6℃±0.2℃,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来最暖的。而90年代是1000年来最暖的10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气温普遍较常年同期偏高,成为暖冬已成“定局”,这意味着我国在近50年来将连续经历第19个暖冬。
(一)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效应(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
1.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据日本的科学家统计,近100年来,整个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而大城市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3℃,这一期间东京市的气温竟上升了7℃。在日本,气温不低于25℃的夜晚称为“热夜”。50年前,东京的“热夜”每年不到5个;而1961~10年平均有14.9个;1981~1990年,“热夜”增加到23.8个。大阪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年均“热夜”数达38个。
从北京1940~2002年的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来看(见表1),40年代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较高,为42.6℃。然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到80年代最低,为38.5℃,进入90年代又开始升高,为41.9℃。
表1 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0~19 1980~1989 1990~2000 2000~2002
极端最 42.6 39.6 40.1 40.3 38.5 41.9 41.1
高气温
我国科学家对上海和广州气温变化的分析表明,由于气候变暖,上海每年的热日(最高气温≥34℃),将由现在12d/a,增加到未来15.7d/a;广州每年的热日,将由现在24.7d/a,增加到未来36.0d/a。
2.厄尔尼诺现象
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与过去100年相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更频繁、更持久且强度更大(IPCC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2001)。1982~1983年和19~1998年两次严重的厄尔尼诺期间,全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频发,使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3.城市热岛更明显
据有关资料显示,19年观测到全国最大热岛强度(城乡温差),北京为9℃(高于上海6.8℃,仅次于加拿大温哥华11℃的德国柏林13.3℃)。热岛效应的产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一个方面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就是造成城郊温差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1.气候变暖对疾病流行性的影响
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极端气候的危害更为惊人。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许多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变暖将加剧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据有关部门统计,伴随全球变暖,仅疟疾和登革热两种疾病就将祸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细菌、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如2003年春季,相继在我国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爆发的SARS传染病一样,给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系统,带来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对新兴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新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的出现,给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态平衡带来了强烈也影响,突出地改变了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昆虫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会对某些传染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的人时,这种就会随血液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例如,在20℃时,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时则只需13天。携带这种病菌的虐蚊生存周期只有几周的时间,这样以来高温就会大大提高该种病菌的传播概率。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气候变暖还会导致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原热带地区传染病的发病区域扩大到温带。例如,我国江南一带的恙虫病,80年代以来流行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1986年山东省有流行报告,1989、1990年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了4个纬度,向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1.3~1.7℃。据此估计,我国恙虫病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有可能出现全国分布的趋势。2002年的夏天,“西尼罗河”在美国再次爆发,专家分析,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干燥炙热的天气。西尼罗河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来出现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区域。另外,由于气候变暖,携带鼠疫病的黄胸鼠的活动范围,已不仅仅限于17°N以南地区。
2.高温热浪与死亡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它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导致以心胀,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特别是湿度和城市空气污染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热浪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2003年入夏以来,热浪席卷全球,各地气温破纪录地高达38~42.6℃。许多老年人而因此伤生。热浪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欧洲、中国,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热浪夺去了生命。随着高温热浪的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的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对流层大气臭氧浓度增加,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高温使得病菌、细菌、、敏感原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上海1998年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可达非热浪期间的2—3倍,以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为明显。热浪对婴幼儿的威胁也很大,如果婴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热浪期间最易受高温危害。热浪除中暑死亡这种直接影响外,还将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发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我国夏季,35℃以上高温各地时有发生,38℃、40℃或以上的高温也时常出现。2003年6月下旬到8月下旬,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江南、华南一带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的日数持续了40余天。江南、华南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部分地区达到38℃—40℃,局部地区高达40℃—43℃。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一旦气温升至38℃,人体汗腺排汗已难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脏跳动也要加快速度,输出更多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这对于心脏病人来说,是孕育着生命危险的温度。气温生至39℃,由于汗腺疲于奔命的工作,已经无能为力并趋于衰竭,这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导致猝死的危险。气温生至40℃,高温已直逼生命中枢,大脑已经顾此失彼,以致头晕眼花。可见,在高温情况下人体对气温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国南部省份由于受台风“蒲公英”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从6月底开始,广东大地被酷热天气所笼罩,7月1日,广州最高气温高达至39.7℃,超过了广州历史最高气温38.7℃的最高记录。6月28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台生家具八厂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劳加之车间气温太高而晕倒,送到医院后半小时死亡。据广州“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进入夏季以来,仅广州市因高温诱发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达39人,每天比平时日均派出急救车次数(约200次)增加66%,创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来日出车最高记录。以北京为例,因高温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肃等地,高温病人增加导致临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现了用血紧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车司机、建筑工人,更是受到了热浪的严重威胁。高温使人们容易疲劳驾驶,爆胎、汽车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高温酷热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纽约1966年7月的热浪期间,凶杀是平时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温期间交通事故增多,据北京急救中心资料显示:交通事故增加与天气炎热有很大关系。气温高、气压低时,人的大脑组织和心肌对此最为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噪、易激动等,以致发生一些心理问题。
3.尼尔尼诺与疾病
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尼尔尼诺与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尼尔尼诺出现往往会造成某些地区气候异常,进而引发疾病。例如,1982~1983年尼尔尼诺期间,在巴基斯坦北部由于干旱造成的高温天气,引发了疟疾流行;而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由于暴雨灾害,也发生了疟疾的流行。据科学家分析,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后的第一年,委内瑞拉疟疾病例增加35.1%。在如,19~1998年的厄尔尼诺活动高潮期,在索马里和尼肯亚,感染上裂谷热病的人数为8.9万,死亡人数近250人;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兰卡、东非、委内瑞拉和巴西等地,大面积的干旱造成疟疾病和猩红热爆发。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期间,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忧郁症,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4.空气污染与健康
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由于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夏季高温、冬季变暖,干旱等,往往会造成局地空气质量下降。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导致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造成严重的污染。
大城市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感官的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产生亚临床的和病理的改变,出现临床体征或存在潜在的遗传效应,发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比利时马斯河谷(1930年)、美国多诺拉(1948年)和英国伦敦(1952年)的烟雾就是大气污染影响的典型事例。
二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与人类健康问题
自从1960年以来,世界人口加倍,但灾难损失上升了30倍,从1960年的30亿美元到1995年的1000亿美元。气候灾害时导致这一增长趋势的一部分,例如,1992年安德鲁台风在迈阿密南市郊造成了240亿美元的损失。由于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的潜在影响可能增加。定在温度变化或降雨分配上没有变化,全球变暖将导致洪水和高温发生率增加,由于洪水经常同南方涛动联系起来,因此不能排除增加干旱的可能性。这些气候灾害将诱发刚更多的森林大火、泥石流。这些灾害对健康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死亡、身体伤害、心灵创伤、社会混乱等。
(一)洪水
历史上,洪水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导致最大死亡损失的灾害。到目前为止,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中国的黄河。1332年,700万人被淹死,在随后的饥荒和疾病中超过1000万人死亡。1887年洪水破环了22m高的筑堤,淹死100万人。最近的洪水发生在1930年,有100万中国人淹死,另有可能1100万人死于随后的饥荒。美国密西西比河洪水不断不断地破环商业,最近的最大洪水发生在13~14年和1993年。中世纪暴风雨在北欧河流产生极端洪水,在几个中死亡人数超过10万。1995年在北欧发生的冬季洪水使过去200年较严重的一次。在澳大利亚,大型洪水在20世纪后50年变得更通常。在1988~1990年的拉尼娜中,严重的洪水淹没了澳大利亚东部1× 的土地。除了这些,洪涝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溺死、爆发腹泻和呼吸疾病的风险,在发展中国家,还会增加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二)干旱
干旱是所有与气候相联的自然灾害中最严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1769、1790、1866、1876~17年以及1943年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干旱杀死了几百万人。1878年在中国有1000~1300万人死于与干旱相联的饥荒。许多干旱与ENSO相联。如果饥荒在干旱期发生,营养不良和疾病能导致永久的智力、身体损害。不是所有的饥荒由于干旱引起,也不是所有的干旱导致饥荒。干旱无处不在,它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冲击。尽管干旱能导致长期的病态,但对人口的增长影响不大。由于全球大部分地区干旱的准确周期性质,气候变暖能否减少干旱强度和频率热存有疑问。例如,尽管澳大利亚东部自从1950年以来湿度增加了30%,但干旱的强度和频率并没有减少。事实上,最严重的干旱发生在1982~1983年和1991~1995年。
(三)森林火灾
翻阅历史可以看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森林火灾。在北美洲,历史纪录至少有13次烧掉4万公顷森林的大火。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1871年森林大火毁掉了170万公顷森林,杀死2200人。在1894年威斯康星州、1910年在爱达荷和蒙大拿西北部发生像是程度地区大火。1881年密歇根大火杀死几百人;1894年的明尼苏达州欣克利大火夺走了418人的生命;1918年明尼苏达州克罗奎特大火烧死551人。大火是如此普遍,以致于居民听到火警像对待自己损失失物一样取冷淡态度。
森林大火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火源、极易燃烧燃料的数量、有助于燃烧及传播的气候条件。后两个因素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大火危险期前几个月内的降雨是一个重要参数。春季和初夏的适量降雨将减少森林火灾,但却为以后高火险提供了充足的下层丛林。严重的前期干旱将使这种植被被干透,增加可燃物的数量。最近,洪水与极端干旱是一些国家发生火灾,如澳大利亚,、每种情况都有利于火灾发生。相对低的湿度和大风也在决定森林大火发生可能性和强度方面起关键作用。任何大强度火灾不仅仅取决于气候条件,而且它也取决于由疾病(或昆虫传染病)、风暴、先前大火或陆地开拓产生的干屑残渣。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下,高燃料量与较暖、湿气候条件相关联。
三 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对策: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同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生存史。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气候,并阻止其继续恶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建立健全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
1、 要在目前人体健康生活、常见病、多发病的气象指数预报和服务的基础上,将研究和服务领域伸展到传染病领域,开展短、中、长期的传染病预测、预警服务,形成系列产品。
2、 对主要流行病、传染病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气候区划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疾病滋生、传播、爆发过程与气候的关系,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研究疾病气候评估模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疫情、气候和其它环境数据库,进行疾病气候区划,确定各季节、各地区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建立疾病的气候监测、预警实时业务系统;建立为公众服务的信息产品制作、发布系统,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准确、及时、权威的疾病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以及疾病预防等各类服务产品。
3、 开展居室或交通工具中小气候与疾病滋生、传播的研究。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开发利用,减轻自然灾害损失,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能力。热浪是可以监测和预测的,目前,在国内和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发布高温或热浪警报,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规定,日最高温度大于35℃,发布高温预报。广东省气象台在2004年6月28日至7月3日期间,共发布红色预警信号23次,如此频繁地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在广东省气象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这样,当热浪来临时,人们能够有效地用各种适应措施来大大地减少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步完善热浪的预警系统。
四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
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行的相对不多,初步结论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给科学家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 关键是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提取气候的影响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气候变化通常伴随桌其他各种环境变化,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是唯一的,还受其他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进行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研究中,关键技术是在与从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分离车气候的影响。
2. 健康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是很复杂的
对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及未来变化做出响应的某些人类健康的变化,可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另外在未来几十年内,在气候发生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人口、技术和健康保健等都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未来几十年内很难准确预料,因此,人类健康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度性相当复杂,这就给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带来很大的困难。
只能保护环境,多种树,节约地球,才能防止破坏环境的可怕